首页文章关于智能手机成瘾,快来看看吧!手机成瘾「关于智能手机成瘾,快来看看吧!」

关于智能手机成瘾,快来看看吧!手机成瘾「关于智能手机成瘾,快来看看吧!」

时间2025-01-17 07:29:48发布yu分类文章浏览145
导读: ...

  根据艾瑞移动网民行为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8月应用商店类App用户中,24岁以下用户占比30.5%,25-30岁用户占比27.45%,31-35岁用户占比17.5%,36-40岁用户占比13.7%,40岁以上用户占比10.9%,由此可见,智能手机用户年龄分布越来越广泛,25岁以上用户已占到总数的70%。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通过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上升到90.1%。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新增网民主要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


    智能手机的出现,其实还只是短短8年前的事情。智能手机2009年始的逐渐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也逐渐转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成瘾因其严重影响使用者身心健康,已经来越来引发关注。

什么是成瘾行为(addctive behavior)?根据最新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 D-5)中关于物质成瘾的诊断,其症状包含4大方面:受损的控制能力(impaired control),社会功能受损(social impairment),风险使用(risky use),耐受力(tolerance)和戒断反应(withdrawal)。


   一项针对283名平均年龄22.9岁的成年人的智能手机成瘾的研究发现,成瘾者存在强迫性行为、功能受损、戒断和耐受力等症状。但目前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针对的是青少年群体,缺乏更多对成年人的研究。国外有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成瘾人群中,用户更多对移动社交网络功能成瘾。相对于青少年,成年人的移动社交网络成瘾更容易出现躯体症状。国内也有研究发现,网络过度使用的青少年存在显著的躯体症状。


  在智能手机的研究方面明显有文化差异。相对来说,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人更依赖智能手机,在社交方面更宅;而欧美的青少年,尤其美国,相对更加重视户外运动和社交,对智能手机的依赖也相对没有东亚那么明显,所以最近有关智能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在东亚国家,尤其是韩国。研究者考虑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更好地鉴别,什么样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属于过度的成瘾行为?


  Kwon等人率先针对韩国人的智能手机使用特点编制了智能手机成瘾量表(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SAS),包括日常干扰,正面预期,戒断行为,网络空间导向关系,过度使用,耐受力六个维度,共48个条目(item)。台湾学者Yu-HsuanLin等人基于网络成瘾特征和智能手机的独特性编制了一个自我评估的量表(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来鉴别智能手机成瘾。国内学者苏双等编制了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SAS-C),包含22个条目,涉及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会安抚、消极影响、应用程序(App)使用、App更新6个维度。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样本量太小;二是条目和维度未考虑使用者的躯体不适;三是研究对象仅仅针对大学生或者中学生,年龄范围较为单一。较长一段时间,国内尚未有一个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可以应用于年龄范围更广的成年人


   不过这一情况在2015年有所改变。自2年前,国内有学者对全国范围内1855名16-50岁的智能手机使用者,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了国内智能手机使用者的行为特点。并采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归纳出有关智能手机使用的初始条目47条。之后再运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度检验。最后的研究结果发现,最后保留的26个条目的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测量成年人的智能手机成瘾情况。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4期。


   这26个条目可以归纳为6个不同的维度,分别为:App使用(Use of App),App更新(Update of App),戒断反应(Withdrawal)、突显性(Salience)、社会功能受损(Social Impairment)、生理不适(Somatic discomfort)。具体如下:


 量表的维度一为App使用,包含8个条目,反映的是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过度使用;维度二为App更新,包含3个条目,反映的是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更新和下载的过度关注。维度三为戒断反应,包含5个条目,反映的是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心理或行为上的负面反应;维度四为突显性包含4个条目,反映的是智能手机的使用过多,占据了思维和活动的中心;维度五为社会功能受损包含3个条目,反映的是难以控制的使用智能手机,从而影响正常工作的完成。维度六为生理不适包含3个条目,反映的是由于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生理上的负面影响,如眼睛痛,脖子痛等生理上的不适。(见表1

         智能手机具有通话功能为辅、网络使用为主的特殊属性。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人类的日常网络使用行为,已经从过去的传统电脑,转向手中这一块薄薄的智能手机。然而,过去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可靠的心理学工具,可以区分中国文化背景下成年人的智能手机问题使用行为。所以最新的这一针对成年人的、包含26个条目和6个维度的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应运而生。


       与以往针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编制研究相反的是,当被试的年龄范围扩展到成年人之后,“App使用”这一维度在所有6个维度中的方差贡献率反而是最大的(14.24%),保留的条目数也是最多的,更进一步体现了当前智能手机通过App上网的这一特征,与传统手机有显著差异。而且,在过往针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依赖的研究中,“手机消费”,是一个可以体现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特征的一个维度,但是这一行为在成年人中却表现得不显著,说明用手机消费的行为主要集中在较年轻的人群。另外不出所料,所有年龄层,都呈现出使用社交类App最频繁的特征(如微信、微博、QQ等)。


   根据最新的成年人智能手机成瘾行为的研究,“戒断行为”这一维度,能很好的区分智能手机使用者是不是存在成瘾。初步的调查发现,23%的成年人存在智能手机成瘾的行为,尤其是较年轻的女性群体,这与之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必须指出的是,智能手机成瘾,目前尚未有公认的界定和诊断标准,甚至智能手机使用到底存不存在“成瘾”还存疑。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很多人耳熟能详,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还是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V),一直就没有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2013年的最新版D-5首次将“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纳入到未来研究考虑范畴中,但网络成瘾的诊断一直未有明确的研究支持。


   集成了通话、社交、购物、导航、拍照、娱乐、信息等为一体的智能手机,自其诞生之日起,无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到底什么程度才叫成瘾?甚至,人类使用智能手机到底存不存在成瘾?如果确实存在智能手机成瘾,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瘾?它到底属于物质依赖的范畴,还是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范畴?鉴于智能手机普及的时间还较短,未来还有很多疑问等待进一步发现和解决......

文章来自:陳狐庵

重庆版权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展开全文READ MORE
智能手机看看吧成瘾快来
VOTO B5800情侣音乐手机独家深入点评voto手机「VOTO B5800情侣音乐手机独家深入点评」 大米手机配置详解 大米手机参数大米手机「大米手机配置详解 大米手机参数」